News

[2020年国产院线电影]故宫室内设计特点【现代室内设计风格特点】


2020年国产院线电影

大家好今天来介绍的问题,2020年国产院线电影,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的内部空间设计有何特点

文章目录列表:

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的内部空间设计有何特点

故宫太和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大的宫殿。民间俗称“金銮殿”,位于故宫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殿高35. 0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间,72根大柱,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 太和殿面阔11间, 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28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太和殿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殿内金色的九龙宝座和屏风安置在高约2米的金色台基之上,并置于六根盘龙金柱之间,以突出帝王唯我独尊之地位。九龙宝座用楠木雕龙、髹金而成,“须弥座”式,为皇帝的御座。九条龙,昂首矫躯,大有跃然腾空之势,极为精美生动。
一对宝象,用铜胎珐琅镶嵌宝石制成。象征着有高大威严,稳如泰山之势。据神话传说,宝象能通四夷之语,身驮宝瓶,内盛五谷或吉祥之物,可带来农业丰收和社会太平。所以含有五谷丰登,吉庆有余,或太平景象之意。
轩辕镜装设于殿顶天花板的中部,是个饰有蟠龙”藻文”的井形建筑,称为藻井。在藻井“明镜”部位中央,有一浮雕蟠龙,口衔一球(铜胎中空,外涂水银),此球即为轩辕镜。据传说,它是由中国远古时代的轩辕氏黄帝制造的,为中国最早的镜子(实为清室所制)。悬球与藻井中的蟠龙联系一起,构成“游龙戏珠”的美妙形式。轩辕镜悬挂于帝王御座的上方,以表明中国的历代皇帝都是轩辕氏的后裔子孙,是黄帝的正统继承人。
地上所铺称为金砖,其实是殿内所铺方砖,共计4718块,产自苏州等到地。据说此砖成坯,需烧制八个月,更难的要用各种柴草烧炼136天,再用桐油浸泡百日方可成品。产品需“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才可采用。此砖表面淡黑、油润、不涩不滑,具有坚固耐磨、越磨真越亮等特点。

以故宫为列。谈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古代室内布局特点有哪些

1.上古至秦汉时期
上古至秦汉时期是中国建筑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从远古的穴居、巢居开始,人们就开始有目的地营造自己的生存空间,直至公元前21世纪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代开始,又经过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个独特的体系,已基本上形成。
根据墓葬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汉代的住宅已比较成熟和完善。一般规模较小的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屋门开在当中或偏在一旁。有的住宅规模稍大,有三合式与日字形平面的住宅,布局常常是前堂后寝,左右对称,主房高大。贵族居住的住宅更大,合院内以前堂为主,堂后以墙、门分隔内外,门内有居住的房屋,但也有在前堂之后再建饮食歌乐的后堂。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住宅的合院布局已经形成,这种主次分明,位序井然,充分反映出中国家庭中上下尊卑的思想观念。
住宅内部中的陈设也是随着建筑的发展以及起居习惯的演化而决定的。由于跪坐是当时主要的起居方式,因而席和床榻是当时室内的主要家具陈设,尤其是汉代的床用途最广泛。人们在床上睡眠、用餐、会客。汉朝的门、窗常常置帘与帷幕,地位较高的人或长者往往也在床上加帐幔,逐渐成为必需的设施,夏天可避蚊虫,冬天又避风寒,同时也起到装饰居室的作用。

2.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再到两晋和南北朝近300年的对峙,一直到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是最不稳定的一个阶段,直至唐朝才成为一个长治久安的国家。这个时期的建筑,在继承秦汉以来成就的基础上,并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建筑体系。
这一时期宫殿、住宅继续高度发展。宫殿建筑由于年代久远没有现存,而室内情况因为留传下来的绘画、墓葬明器以及文字资料相对更丰富,从住宅建筑的变迁上反映的更充分一些。这一时期的住宅总体上还是继续传统的院落式木构建筑形式。到隋唐时期住宅有明文规定的宅第制度,贵族的宅院在两座主要房屋之间用具有直棂窗的回廊连接为四合院,布局的方法多是有明显的轴线和左右对称。从三国到隋代统一,朝代不断更迭,无疑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室内装饰与陈设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席地而坐的习惯虽未完全改变,但传统家具有了不少新发展,如床已增高,人们既可以坐在床上,又可以垂足坐于床沿。东汉末年西北民族进入中原以后,逐渐传人了各种形式的高坐具,如椅子、圆凳等,尤其是进入隋唐时期,上层贵族逐渐形成垂足而坐的习惯,长凳、扶手椅、靠背椅以及与椅凳相适应的长桌、方桌也陆续出现,直至唐末后期的各种家具类型已基本齐备。家具的式样简明、朴素大方,线条也柔和流畅。室内的屏风一般附有木座,通常置于室内后部的中央,成为人们起居活动和家具布置的背景,进而使室内空间处理和各种装饰开始发生变化,与早年席地而坐的方式已迥然不同了。 齐生设计教育

自汉代开始传人佛教以来,佛教建筑也逐渐成为一个主要的建筑类型。到了隋唐时期,佛寺遍布中国各地,但大多都已被毁坏,流传下来的唐代佛寺殿堂较为完整的只有两处,即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 NanchanTemple)正殿和佛光寺(Foguang Temple)正殿。这两座大殿的内部空间设计同外观形象一样,其风格虽有汉代的痕迹,但却透出一种圆熟的古朴和凝重,而不是单纯的粗放,既富有大气又不乏细腻。如图2--20所示。

3.宋、辽、金元和明清时期
唐朝结束又经过五代十国战乱之后,进入北宋与辽,南宋与金、元对峙的时期,接着于1368年建立了明朝。后来满族贵族夺取了政权,于1661年灭了明朝统一了中国。从北宋开始,中国建筑形成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不少成就。明清时期又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

进入宋朝以后,除佛寺外,祠庙也是宗教建筑的一个主要类型。祠庙是古代宗族祭祠祖先的地方,有宗祠、家祠、先贤祠等。被视为宋式建筑代表作的山西太原晋祠(Tai YuanJinci),就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晋祠的主殿圣母殿建成于1032年,位于晋祠中轴线上,坐西朝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近方形。殿内梁架用减柱做法,所以内部空间宽敞。 齐生教育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但也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北京故宫也称紫禁城(Forbidden City),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而且室内装修与设计也是其他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太和殿的内部装修就是其中最辉煌的一个,明清两代皇帝即位、大婚、朝会、命将出征等都在这里举行。殿内设七层台阶的御座,环以白石栏杆,上置皇帝雕龙金漆宝座,座后为七扇金屏风,左右有宝像、仙鹤。殿中矗立6根蟠龙金漆柱,殿顶正中下悬金漆蟠龙吊珠藻井。整个大殿的装修金碧辉煌,同时又不失庄重严肃,给人一种很强的威慑力。如图2-21所示。内廷中的乾清官是皇帝的寝官,也是清朝皇帝举行内廷典礼、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其内部布置接近太和殿,芷前方也是一个雕龙宝座,后设五扇龙饰屏风,左右安置香炉、香筒、仙鹤等陈设。屏风上置“正大光明”匾额,是大殿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宋朝的住宅,一般外建门屋,内部仍采取四合院形式。贵族的住宅继续沿用汉以来前堂后寝的传统原则,但在接待宾客和日常起居的厅堂与后部卧室之间,用穿廊连成丁字形、工字形或王字形平面。至明清时期,这种四合院组合形式更加成熟稳定,成为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形式,也是住宅的主要形式。北方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住宅为代表,它的内外设计更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家族制的伦理需要。四合院内部根据空间划分的需要,用各种形式的罩、隔栅、博古架进行界定和装饰。山东的曲阜孔府(Kong Family Mansion,qufu)是北方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府邸,其室内装饰与布置充分反映出明清较成熟的住宅府邸基本形式。 qsedu.net

南方的住宅也有许多合院式的住宅,最常见的就是“天井院”。它是一种露天的院落,只是面积较小,其基本单元是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三面或四面围以楼房。正房朝向天井并且完全敞开,以便采光与通风,各个房间都向天井院中排水,称为“四水归堂”。正房一般为三开间,一层的中央开间称为堂屋,也是家人聚会、待客,祭神拜祖的地方。堂屋后壁称为太师壁,太师壁上往往悬挂植物山水书画,壁两侧的门可通至后堂。太师壁前置放一张几案,上边常常供奉祖先牌位、烛台及香炉等,也摆设花瓶和镜子,以取“平平静静”的寓意。几案前放一张八仙桌和左右两把太师椅,堂屋两侧沿墙也各放一对太师椅和茶几。堂屋两边为主人的卧室。安徽黟县宏村月塘民居内部设计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到宋朝时,终于完全改变了商周以来的跪坐习惯及其有关家具。桌椅等家具在民间已十分普遍,同时还衍化出诸如圆或方形的高几、琴桌、小炕桌等新品种。随着起坐方式的改变,家具的尺度也相应地增高了。至明清时期家具已相当成熟,品种类型也相当齐全,而且选材合理,既发挥了材料性能,又充分利用材料本身色泽与纹理,达到结构和造型的统一。

另外室内设计发展到明清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灵活多变的陈设,诸如书画、挂屏、文玩、器皿、盆景、陶瓷、楹联、灯烛、帐幔等等,都成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明、清代以来,室内的木装修同外檐装修一样成为建筑内外装饰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内装修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室内的隔断,除板壁之外,还采用落地罩、花罩、栏杆罩以及博古架、书架、帷幔等不同的方式进行空间划分。内装修的材料,多采用紫檀、花梨、楠木制作。结构均为榫卯结构,造型洗练,工艺精致。室内的木装修已成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

北京紫禁城坤宁宫有哪些独特的布局

1665年农历九月初八。这一天,紫禁城内的各个大殿门檐内侧,都挂起了漂亮的大红灯笼,大殿正门的木柱上,还挂着很多条红绸带,大门的窗棂上,整齐地贴着红艳艳的喜字。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一天是清朝的第二任皇帝康熙大喜的日子,在这一天,他将要和内大臣噶布拉的女儿,摄政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结为夫妻。

康熙帝的新房设在紫禁城内廷后三宫坤宁宫东端的两间房子里。这两间房子也称为东暖阁。

故宫内现存的坤宁宫在内廷三宫的最后面位置,它和嘉靖年间修建的文泰殿,以及乾清宫共同组成了故宫的内廷后三宫。

坤宁宫是明清两代皇后的中宫。明代皇帝住在乾清宫,所以坤宁宫便是皇后的正寝宫殿。

此殿始建于1420年,1514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1605年重建。现存的建筑重修于顺治年间。

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璧之意。

坤宁宫坐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代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

此殿仿盛京清宁宫,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原槅扇门改为双扇板门,其余各间的棂花槅扇窗均改为直棂吊搭式窗。室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

与门相对后檐设锅灶,作为杀牲煮肉之用。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

坤宁宫的东端两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有东西两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

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100个顽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

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如果先结婚后当皇帝的,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3个皇帝用过这个洞房。

东暖阁为敞两间,前檐通连大炕一座,后檐落地罩木炕每间一座,落地罩上面仙楼两间。据康熙四年礼部奏折,内有"......今奉太皇太后懿旨,中间合卺与神幔甚近。

首间次间虽然间隔尚是中宫之正间内北炕吉",显然,中间即指正中有"坤宁宫"匾额的一间,首间即指有煮肉锅灶的一间,次间的北炕,是指东暖阁靠西边的落地罩炕而言。

在这个炕的范围内,有紫檀雕龙凤炕几两张,紫檀雕龙凤双喜字桌灯两对,红呢炕罩一件,黄氆氇炕垫一件等物品。

前檐大炕东西墙上,还有两幅清朝画家蒋廷锡和顾铨的画、案上的白玉盘、珐琅炉瓶盒、紫檀木嵌玉如意、案下的潮州扇、玻璃四方容镜、雕漆痰盒、竹帚,以及墙上挂的钥匙口袋等。自道光至宣统,一直是这些摆设,它们都是乾隆年间制品。

在炕沿鼻柱的大铜钉上,还挂着一份弓箭撤袋,虽则不是为了实用,但和坤宁宫的很多从生活实用品变成的象征性陈设品是协调统一的,因而还是摆上去。

雍正皇帝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清朝皇室每年都要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祀。这也是皇帝皇后的重要职责之一。在这些祭祀中,有一些是要皇后进行的,而且地点就在坤宁宫中。

满族的居住设计有着不同于汉族的特色,根据满族传统风俗,住房一般为西、中、东3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

由于满族人以西为上

赏建筑4紫禁城

去北京四次,两次去了紫禁城(也称故宫,现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尽管如此,还是没彻底看完里面的开放区。

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我呢,确切来说,应该是皇家建筑群的魅力吧!

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也是明清(1368-1911年)24帝在此居住的地方。

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传说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

它还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其他四个为: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紫禁城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一)稳固宏势的石基

万丈高楼平地起,就紫禁城地基来说,用一些短粗的木柱及圆木桩组成桩承台,将桩承台打入地基槽内的生土中,在其上夯筑石灰泥、高岭土夯层,然后再铺上一层厚厚的土衬石板。

土衬石板上用砖抹白灰砌筑成边长约2.44米,高约4.1米的磉礅。其上才是承载建筑木柱的柱顶石(即柱础)。在砖砌磉礅周围,还用层层交替夯筑的夯土层与碎砖层夯实,最终形成坚实的建筑基础。这样会使上面的木质宫殿非常稳固。

因为中国的古建筑台基都是使用石料的,它能保持木柱下部及室内干燥,台基上的地板与阶条石平,在视觉上可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感。

太和殿三层台基云龙,云凤柱头,御路石以及天安门外的华表,这些地方大面积地使用白色汉白玉材质,远望时极具视觉震撼。

太和殿采用的是最高等级的须弥座台基。这源于唐宋时期佛教思想的影响,须弥座指须弥山,它源于印度,由佛座演变而来。须弥山指世界的中心,须弥座分为上下和束腰三部分。

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等前后台阶的中间都有御路,御路由大理石石料组成。太和殿御道是使用了整块汉白玉,保和殿御道全长16.7米,由三块巨大的艾青石组成,据说是清乾隆25年时,由其将明代纹饰凿去后又重新装饰,御路踏跺的两侧装饰为卷草纹,中间刻九龙戏珠,下端刻海水江涯。九龙在云雾山峦中穿梭腾空,时隐时现。

御路两侧的垂带栏杆全部以汉白玉雕刻而成。古代建筑中,桥的两侧、楼梯两侧、廊柱之间,亭榭周边都会设置多种样式的栏杆,不仅起到安全保护作用,还可以在视觉上分割空间,以白色石材居多。

这白色石材就是来自北京西郊房山的汉白玉,它莹白剔透,皎洁光滑,有石的硬度和玉的外表,非玉似玉,是石中精品。《云林石谱》说汉白玉“燕山石,出水中,名夺玉,莹白坚而温润,士人琢为器物,颇似真玉”。

金代大兴土木,修建圣都,皇家宫殿楼阁很多都使用了北京大石窝镇的汉白玉。明成祖兴建紫禁城时,便是召集全国石匠和采石工人聚集在石窝镇和临近几个村子。而太和殿前中道所用的整块汉白玉石料“长三丈,阔一丈,厚五尺”,光运送就花了28天,耗费白银11万两。

(二)智慧榫卯的全木结构

紫禁城的全木质结构,基本使用了我国古建筑中传统的榫卯和斗拱结构。榫卯和斗拱结构,使木头之间牢固结合,又有一定的松动空间,即使在地震时,木头之间相互的摩擦和转动都会大大抵消地震的冲击。而支撑柱并不是深埋在地基中,因留有一定的移动空间,避免了折断而导致的整座宫殿坍塌。

英国曾制作了过一个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英国木匠和故宫专家以1:5的比例完全复制了一栋小型的紫禁城模型,包括榫卯和斗拱结构,来进行抗震性能的测试。结果,地震测试从4到10.1级,模型都没倒下。

建造紫禁城时,皇帝派遣官员们经过讨论,最终选定了建造木材为楠木、杉木、桧木等,且材质等级是按围长决定的,所以树木的生长年限大多都得在一二百年的,这些木材质量坚硬耐腐,又因北京环境干燥寒冷,白蚁很少,只要在木材上涂上漆,就能起到很好的防腐作用。

且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也是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而采伐生在崇山峻岭里的楠木时,还导致了很多百姓丢去性命。清朝后因珍贵楠木被采伐已经极为稀少,有些木材不得已改用东北松木。

全木质的宫殿建筑防火很重要。明清2代24朝,400年,有记载的火灾就有50多起。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至少被烧了三次。1421年,前三殿被焚;1557年,前三殿、午门被焚;1597年,前三殿、后三宫被焚。

雷电曾是紫禁城火灾的最主要因素,那时皇帝视雷电为天神。所以电闪雷鸣导致失火时候,皇帝们干的最多的事都是三省吾身,祈求上天赐福免灾。

再就是寄希望于五行。水克火,水属黑,因此会在极其怕火的地方用黑色琉璃瓦。比如修编四库全书的文渊阁,也就是紫禁城的藏书楼,屋顶便是黑色琉璃瓦,寓意以水克火。

太和殿门前的金水河与紫禁城308口大缸,名为“门海”,就是为了灭火。每逢冬季,为了防止结冰,还要加炭烧火。康熙时出现的“激桶”(大号的喷水枪),还设立了专职防火机构。

如今,紫禁城内有94个高压消火栓,4866具灭火器具,设计有55个灭火方案,以应急灭火。

(三)造型独特的屋顶

据历史考察,原始人类从山洞出来营屋而居的都是圆形屋,开化之后才渐渐使用长方形,因此长方形建筑是文明的表征。

即便是长方形,每个民族的建筑还是具有显著的不同,而这根本不同处就在于屋顶的式样上。在紫禁城建筑里,不同形式的屋顶有10种以上。

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紫禁城建筑采用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顶,屋顶下是绿色调的彩画装饰,屋檐以下是成排的红色立柱和红色门窗,整座宫殿坐落在白色的石料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地面。

紫禁城的黄色屋顶和红色的屋身还来源于
《易经》上说“天玄而地黄”,在古代阴阳五行的学说中,土居中,黄色为中央正色。因此,黄色袍服成了皇帝的专用服装。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称帝后黄袍加身,成了北宋第一任与黄色联系一起的皇帝。

红色也是主色之一,人类认识红色很早,红色给人以希望和满足,使人产生美感,所以民间才会将红也当作是喜庆的颜色;明朝规定,凡专送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也有相似的制度,凡经皇帝批定的本章统由内阁用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

由此看来,紫禁城根据封建社会的礼制把黄色与红色作为建筑的主要色彩就是必然的了。紫禁城色彩布局科学。皇帝对宫殿建筑的要求自然是整体气魄要大,建筑要华丽,要尽量体现出封建帝王的权势和威严。

在紫禁城建筑上还广泛应用了对比的规律。在蓝天下用一色的黄琉璃瓦顶,用青绿色的彩画和大红的宫墙、柱子与门窗,用白色的石基座和深色的地面,形成了蓝与黄、绿与红、白与灰黑之间的强烈对比,造成了宫殿建筑极其鲜明和富丽堂皇的总体色彩效果。

(四)皇家宫殿的色彩运用

中国从阶级产生后,统治者就喜欢在建筑物上以色彩赋予了阶级内容,刘敦桢先生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中提到:"《春秋谷梁传注疏》所载‘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仓,士”。

从殷商时期的宫殿开始,柱子多用红色,墙为白色;周代规定青、红、黄、白、黑为正色,宫殿、柱墙、台基多涂以红色,这种以红为高贵色彩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战国时代讲究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用于东、西、南、北各方,可以推测,建筑上使用黑、白、红、黄代表不同方位,粱架也出现了彩画。

从汉至唐代,建筑木结构外露部分一律用涂朱红,墙面用百粉,采取赤红与白色组合方式,红白衬托,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感是其特点。

汉以后红色在等级上退居黄色之后,还利用青、红、白、黑、黄色彩的组合与对比,出现“彤轩紫柱”、“丹墀缥壁”、“绿柱朱榱”众多变化的建筑色彩组合。

魏晋南北朝以后,屋顶上琉璃瓦的出现和使用,黄色成为至高无尚的地位。隋唐的宫殿、庙宇、官邸多用红柱、白墙、梁架施以彩画,屋顶为灰瓦、黑瓦与彩色琉璃瓦,还出现了“剪边”屋顶,丰富了屋顶的色彩变化。

宋代受儒家和禅宗哲理思想影响,往往将构件进行雕饰,色彩是青绿彩画,朱金装修,白石台基,红墙黄瓦综合运用。

宋元以后,宫殿使用白石台基,红墙、红柱、门窗,黄、绿色琉璃瓦屋顶、屋檐下施以“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等彩画手段,加强了建筑物阴影中色彩冷暖的对比,这作法一直影响明清。

明清时代建筑色彩等级更加严格、分明,琉璃瓦以黄色最高,绿色次之,还有蓝、紫、黑、白各色,用途各异。这些多彩的琉璃瓦构成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柔美曲线,与丰富多姿的屋脊、兽吻,构成中国古建最突出最优美的特点。

紫禁城彩绘以青、绿、红、金为主色,其实几乎所有的色彩都用上了,屋顶上的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红墙、红柱、红门窗、黄黄的屋顶,夹在这些单纯、庄重色彩之间,花得格外出彩。这也为建筑物带来了活泼和生动,在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陪衬下,色彩无比动人。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上一篇:宅女午夜福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黑色室内设计手绘【室内设计立面图手绘】
下一篇:国产明星三级级在线电影室内设计餐厅餐椅尺寸【餐厅中常见的餐桌餐椅尺寸是多少?】

发送评论